普门品入门网
普门品入门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僧王欲抗击英法联军 抵御外侮 为何郭嵩焘却劝他先剿匪?

导读:僧王欲抗击英法联军 抵御外侮 为何郭嵩焘却劝他先剿匪?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四十九):循理而战1860年,是清王朝建国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南...
僧王欲抗击英法联军 抵御外侮 为何郭嵩焘却劝他先剿匪?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四十九):循理而战

1860年,是清王朝建国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南方,太平天国的叛乱仍在继续,而北方捻军起义还未平定,又遇上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犯北京,把年轻的咸丰皇帝吓得逃到热河去了。

用后来李鸿章的话来说,此时的内忧外患,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此时的人身在局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能够真正看清楚局势的人,算是屈指可数。

在当时,清政府并不了解英法联军的实力,因此一方面派直隶总督恒福去与洋人议和,一方面又想和英法全面开战,政令自相矛盾,战和摇摆不定,以致文臣武将,一时均无所适从。

大臣们对局势无所适从到什么地步呢?在1859年,当时统领着大清最精锐部队“蒙古铁骑”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受命在天津大沽口驻防。咸丰皇帝一开始喻示他“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坚决抵抗到底;后来又说“总须以抚局为要”,要给双方留下余地

僧格林沁只能一脸懵逼地表示,咸丰小皇帝你到底想干嘛?

僧格林沁作为清朝的大将,保家卫国是他的天职,因此僧格林沁本人是想和英法联军开战的。但皇帝态度不明确,僧格林沁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找到了咸丰曾经派来天津帮办军务的郭嵩焘,征求他的意见。

郭嵩焘在他的《自序》当中,记下了这段往事。那年僧格林沁回北京过年时,一日,在朝房中询问郭嵩焘:

“东豫捻匪,天津海防,二者办理孰宜?”

郭嵩焘是朝中少数熟悉洋务的大臣,属于主和派,因此回答说:

“捻匪腹心之患,办理一日有一日之功。洋人以通商为义,当讲求应付之方,不当与称兵。海防无功可言,无效可纪,不宜任。”

郭嵩焘意思是,洋人们是来请求通商的,不是来打架的,朝廷答应他们的要求就好了。您僧王还是老老实实地,先把北边的捻军剿灭再说吧。

而僧格林沁一听,你郭嵩焘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洋人都开着军舰打到家门口了,你让我放弃防守,跑去剿匪?僧格林沁大概是觉得郭嵩焘在耍他,因此后来郭嵩焘给僧格林沁写了17封信,劝阻与洋人开战,都被他一一驳回了。

从此之后,僧格林沁一心准备对洋人的作战。然而,由于清军对洋人现代武器的认识不足,还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思维来拟定作战计划。

在关键决战“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指挥数万蒙古骑兵,直冲英法联军的枪炮阵。根据英法方面当时的记录材料,战斗最终的结果是,清兵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的伤亡只有5人(也有一种说法是12人)。

经历了几场战役后,英法联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了大清的首都北京,烧杀抢掠,在夺走了无数珍宝之后,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造成了对中华民族而言无可估量的损失。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郭嵩焘当时对僧格林沁的谏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后来郭嵩焘对这件事进行了回顾总结,说:

“苟欲击之,必先自循理,循理而胜,保无后患,循理而败,亦不至于有悔。为画数策,终不能用。”

郭嵩焘意思是说,如果要开战,首先要“循理”。所谓循理,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而要了解这个规律,就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如此才能胜无患、败无悔。而僧格林沁根本不懂现代战争和西洋火器,就瞎打一通,结果自然是必败无疑。

不过郭嵩焘的这番话,还是有点甩锅给僧格林沁的意思。虽然理是这么个理,但当时郭嵩焘可不是这么对僧格林沁说的。当时郭嵩焘只说海防无功,根本没提到双方的力量对比,因此他的话对僧格林沁而言毫无说服力。

而郭嵩焘提到自己“为画数策,终不能用”,其实也是跟他性格太过刚直,又有点自傲,不会和人打交道有关。后来郭嵩焘仕途不顺,就与他的这种性格有很大关系。虽然这场战争的失败,郭嵩焘并不负主要责任,但他埋怨僧格林沁不听劝告,就显得有些过于自抬身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