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入门网
普门品入门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说万法皆空,“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导读:佛说万法皆空,“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中论·观四谛品》龙树菩萨大约出生于公元...
佛说万法皆空,“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中论·观四谛品》

龙树菩萨大约出生于公元二至三世纪的南天竺,他继承释迦牟尼开创的早期佛教,创造性地开创了中观学派,令小乘佛教大为折服,成为了大乘佛教的指南。公元四世纪,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介绍,龙树菩萨的学说传到中国并得到发扬光大,中国汉地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共同尊奉龙树菩萨为祖师;可以说,如今在中国境内学佛之人,基本上学的都是龙树菩萨这一伟大论师的思想。

文首所引用的这首偈子,就是龙树菩萨所著,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首偈诗论述了性空、假名、中道的内在联系,认为三者在本质上是合一的,因此成为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精要,深受历代高僧大德的重视。因为这首偈子中有三个“是”字,有“空”“假”“中”三谛,所以也被称为“三是偈”“三谛偈”。了解了这首偈子,也就了解了佛教文化“空”的含义。

笔者试解释这首偈子: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存在;但是这种不真实的存在又能被人类所认识,并经过人类的语言文字说出来而成为概念,这种概念可称为“性空”;尽管这个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是虚幻的存在,但必须用语言文字和概念将他们区别开来,所以这种语言文字和概念虽然表述的是虚幻的存在,但语言文字和概念本身是存在的;由于这种语言文字和概念所表述的对象(虚幻的万事万物)是空无自性的事物(性空),所以又称之为“假名”;性空和假名,都是同一缘起事物的两个方面,因为性空才有假名,假名意味着性空,空即是假、假即是空;修行者在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时候,既不执着于“有”(认为万法实“有”),又不执着于“空”(认为万法虚无,根本不存在),坚持空,假不相离的原则,这样来理解诸法实相,就是中道。

按照龙树菩萨的教导,佛学修行者对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应该从“空”“有”两个角度去理解。从佛教教义来看,诸法(万事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自性,所以是“性空”;从世俗生活来看,万事万物(诸法)又都有它的假名、假相,虽然是虚假的存在,但却实实在在存在,所以是“有色”。“性空”符合佛教教义,是“真谛”;“有色”是凡夫俗子的见解,是“俗谛”

。龙树菩萨要求修行者站在“中观”的立场上“双遮二谛”,认识万事万物(诸法)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的东西,空即假、假即空,不执着空与假,达到空、假、中的统一,即是中道,即是“三谛圆融”。

大乘佛教所讲的“空”,并不是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存在,并不否定一切,而是把万事万物看做不真实、短暂的、虚幻的存在,只是像什么东西而已,不具备任何质的规定性,所谓诸法皆空、空即诸法;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凡尘世间、极乐净土、乃至佛陀所讲的佛法,都只是一种好像存在的东西。故此,佛教文化的“空”,是一种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境界,只有以大般若智慧来观照,体悟到五蕴皆空的佛理,才能理解这种最高精神境界,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