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顿悟成佛

"

顿悟成佛是佛教关于成佛的方法、途径的一种主张,与“渐悟”成佛相对,指无需长期【修行】,一旦把握到佛教的真理,即可以突然觉悟成佛。

顿悟成佛——是佛教关于成佛的方法、途径的一种主张

顿悟成佛——是佛教关于成佛的方法、途径的一种主张

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吗

顿悟成佛是成佛的一种途径,虽然成佛途径有许多,但是顿悟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有些师兄对顿悟成佛并不了解,所以想知道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吗

禅是讲究顿悟的,所谓顿悟成佛。什么叫顿悟呢?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切的一切,一步到位,那就是顿悟;什么是渐悟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地来。顿悟好比坐飞机,渐悟好比骑自行车,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以乘飞机作为顿悟的象征,但我们不能老坐在飞机上,还要下飞机,我们顿悟了以后还要深入实际,一点一点地来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尘垢,所以顿悟还要渐修。

大家不要以为顿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开创了顿悟法门,那就说明顿悟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从古到今,也有许多的大修行人,都是由顿悟一超直入,达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见。要想顿悟,首先就不要有我与佛有距离的想法。顿悟的意思,即是一步到位,到什么位呢,从凡夫、从众生一步就达到佛的境界,那就叫一步到位。说一步到位,实际上已经慢了。六祖讲: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顿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不是一步,一步比一念还要慢多了。这一念成佛,可不是一件小事,从我们自身主观来讲,首先就要把自己与佛的那种距离感,从根本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这种距离感,一步到位才有可能。

一步到位,就是一种见地上的超越,并不等于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当下清净了。有了见地上的超越,然后再来以佛的知见、佛的要求,来断除烦恼、转化烦恼。以佛的知见来转化烦恼,速度比起我们平常那种自卑自弃的心态,自然不同。我们一旦获得了佛的知见,一旦觉得自身进入了佛的境界,一切不圆满的习性,一切与佛的要求有距离的自卑感、下劣感就自自然然地消除了。对于所有的功德、福慧、善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不会有懒惰的心理,那就是保任的功夫。

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吗

所谓保任,就是保护自己所获得的修行上的那种轻安明净、智慧朗照。所谓任,就是一切纯任自然,正确面对,毫不勉强。在自然大化中,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所以说,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一步到位,但也不要狂妄自大,虽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在平常还是要虚心,要看清楚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和习气,只是知见上与佛平等了,在修为上与佛还有天壤之别。我们能够有此知见,在学佛的路上会走得快一些。时时具足佛的要求,就不会用普通人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处处知道随顺因缘,处处知道成就善法,处处知道以菩提心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对一切的苦难。

自身等同佛身,自心等同佛心。佛有神通,我们还没有神通怎么办呢?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才障碍了你神通妙用的发挥。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可以显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的话,那些妄想从哪里来呢?在打妄想的时候,一个念头就十万八千里,一个念头就五湖四海,一个念头金银财宝就来了。这些念头,停止下来想一想,其实都是妄想。就是这些妄想,使我们本有的神通妙用发挥不出来,一旦把妄想变成智慧了,那就能显示真正的神通。真正的神通又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如梦幻泡影,因为神通毕竟不是一种普通的行为,只能偶尔地示现一下。诸佛菩萨也是生活在大地上,不会整天腾云驾雾,满世界地飞,菩萨也要脚踏实地做事情。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八十年,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所以,学佛不要想求神通,学佛最重要的是求开悟、求顿悟。悟了,这一念心即同佛心,压在心头的重担,当下就冰消瓦解,那是多么自在、多么轻松的事情。所以,学佛参禅,就要以开悟作为一个根本目标。

我们在此参加禅七法会,根本的目标也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能顿悟成佛,一步到位,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与佛有距离。佛与众生不隔一分毫,只是有迷悟的分别,只要我们一念觉悟,当下就是佛。

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吗

以上就是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吗的相关回答,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顿悟成佛的内容时要认真,同时也要用心去了解,这对师兄是有很大帮助的。

...查看更多
净慧法师讲顿悟成佛

成佛的途径有多种,而顿悟成佛只是其中之一,但这种途径的作用是很大的。其实顿悟成佛的影响力很大,佛教有许多法师都讲过顿悟成佛的内容,而净慧法师就是一位。为了对顿悟成佛有进一步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净慧法师讲顿悟成佛吧!

净慧法师讲顿悟成佛

我们在此打禅七,就修禅本身来说,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环境的,处处是道场。但是在刚入门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环境的,特别是在专修的时候,环境非常重要。我们这一期一会,有很多位老居士,都有十年以上参加禅七的经历,如果说环境不重要的话,他们为什么每年都还要参加呢?就是因为在寺院里参加禅七的时候,时间集中,又有人指导,而且环境能够相对安定。所以,只要有禅七活动,那几位老菩萨,就一定会参加,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们有一些初来乍到的,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经常有放逸的现象,大声讲话,聊家常,这些不仅是妨碍自己的修行,也妨碍集体的修行。在坐禅的基本要求里就有一条叫“息诸缘物”,一切攀缘的事情,不是万不得已,都要停止,都要放下。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只有把万缘放下,才能够有一点收获。如果在这七天当中,进了禅堂,止静就打妄想,开静就闲谈杂话,那七天下来,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我建议,从晚上开始,大家就都止语,不但是在禅堂内外不要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也不要说话,还要接着用功,让你的每一个心念,保持高度的觉醒、觉察、觉知,使功夫不要中断,这样慢慢就能够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就是所谓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的,是要高度地专注。所以说专注一心不乱,没有专注,要达到一心不乱,那简直是做梦。专注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把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要在一天24小时都如此地坚持下去。坚持专注一境,这是禅定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不能专注一境,要想进入禅定,那也是南辕北辙。

各位初用功,要思维善法,思维修行的法门,找到一个门径进入到修行的殿堂,自己的身心性命才有所安顿,自己的烦恼才能够慢慢地减少、淡化。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有这个要求,天天有这个觉悟,天天都知道有烦恼要断,要转化,不要被烦恼所控制。修行并不难,如果修行开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目标的话,那古往今来,就不会有人这样强调修行开悟。对于一个学佛的人,对于一个想解决生命问题的人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从修行中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受用,得到了解脱。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有很多在修行上取得成果、得到解脱的人。要相信,佛菩萨的话是真实不虚的,要相信人生还有另外一番精神境界、另外一番风采。人生不应该老是这么苦苦恼恼,老是这么庸人自扰,人生应该还有更精彩、更洒脱自在的一面。那就要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从烦恼的锁链当中挣脱出来。实际上,烦恼是无形无相的,把它比作锁链,把修行比作要从锁链中挣脱出来,这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事实上,烦恼性空,当你一旦不去自找烦恼的时候,你就已经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了。

我们在座的诸位,基本上都是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在我们这一生中,想想看,经历了多少事,有过多少烦恼,有过多少挫折。这些烦恼从哪里来?这些烦恼又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消失掉?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寻烦恼,到最后,所有的烦恼也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时间久了,你不理它,烦恼也就无影无踪了,所谓不理自退。这应该是我们上年纪人的一种共同的经历,我们就把这种经历总结一下,回忆一下,不要再去自寻烦恼,即便是偶尔有了烦恼,不要理它,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就自由自在了。

烦恼即菩提,因为离开了烦恼,又到哪里去找菩提呢?如此看来,烦恼也是好东西,它可以转化,是成就菩提的土壤,没有这块烦恼的土壤,菩提智慧的花朵无处产生。虽然说烦恼是个好东西,但是它需要转化,如果不转化,这个烦恼是会害死人的。所以说,好与坏,也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一种觉悟的心态去看烦恼,烦恼具有两重性。能够帮助你觉悟,那就是好事;如果你以烦恼的心去看烦恼,烦恼就永远都是烦恼,它也转化不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四弘誓愿中的一愿,它就是告诉我们要天天断烦恼,天天证菩提求觉悟。我们要在寺院里住七天,来此参加禅七,就是为了这件事。在家庭生活当中,我们会觉得力量不够,觉得家庭事多一点,烦恼也就多一点,住在寺院,清闲自在,各种关系都是一个崭新的面貌,同在家里不一样。在家的时候,总觉得家里人就像几十年的冤家一样,天天聚首,见了面都不开心,这也是我们生活当中天天存在的一件事。实际上,我们也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正确对待跟自己相处了几十年的家庭成员。

在家庭成员中,年轻的时候,有父母、兄弟、妻子,年老的时候,有儿女,有孙子,有老伴,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知道使有乐趣的地方,更加快乐一点,把那些烦恼的地方,也转化为快乐呢?之所以转化不了,就是因为我们自心的力量、我们智慧的力量还不够,如果智慧力量够了,就能够转化,就能使家庭更加和谐,使冤家对头转化为菩提眷属,那就真正把家庭建设成为道场了,那也就是所谓的佛化家庭。

净慧法师讲顿悟成佛

作为在家佛弟子,应该有一种责任,要把自己的家庭变为佛化家庭,要使自己所有的眷属都成为菩提眷属,这样就真正把家庭建设成为一座道场了。要想家庭成员都成为菩提眷属,那也不是一件能够勉强做到的事,一是要看家庭成员每个人的善根怎么样、觉悟怎么样;然后,就要看作为一个家庭中,首先信佛的那一位心态如何?我们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一步的人,不要太着急,不要希望家庭里的所有人都马上信佛,皈依三宝,吃斋念佛,这些都要慢慢地来。首先自己要有一种以身作则、吃苦在先的精神。要想家庭的其他成员都照你学,你起码要做出榜样来,要有值得学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学佛路上先走的人,比那些没有学佛的家庭成员更加自私,更加懒惰,更加斤斤计较,榜样的作用起不到,想要家庭其他成员心服地跟你走,那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和谐的家庭、全家信佛的家庭,大部分都是那些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了一步的人做出了好的榜样,所以才能影响全家的人都认同学佛是一件好事。学佛不但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所以大家都来皈依佛教。

家庭是道场,如果这个理念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落实,我们每一个信佛的家庭都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就一定会截然不同,人人都会对佛教有好感,人人都会在佛法的甘露法雨中得到利益。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怎样表现,怎样发挥作用,对于佛法的弘扬和推广,影响非常之大。

我们走到佛堂,走到寺院来,就要趁这个机会好好地净化自己,转化自己的烦恼,不要辜负这七天的大好光阴。在座的比我年纪大的好像还有几位,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回相聚一回老,还能相见几次呢?谁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彼此都要珍惜。我非常珍惜这一期一会,因为我的身体并不是很健康,但是我觉得有因缘跟大家在一起分享禅修的喜悦,分享佛法的清凉,也要勉力而为。

禅是讲究顿悟的,所谓顿悟。成佛。什么叫顿悟呢?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切的一切,一步到位,那就是顿悟;什么是渐悟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地来。顿悟好比坐飞机,渐悟好比骑自行车,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以乘飞机作为顿悟的象征,但我们不能老坐在飞机上,还要下飞机,我们顿悟了以后还要深入实际,一点一点地来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尘垢,所以顿悟还要渐修。

大家不要以为顿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开创了顿悟法门,那就说明顿悟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从古到今,也有许多的大修行人,都是由顿悟一超直入,达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见。要想顿悟,首先就不要有我与佛有距离的想法。顿悟的意思,即是一步到位,到什么位呢?从凡夫、从众生一步就达到佛的境界,那就叫一步到位。说一步到位,实际上已经慢了。六祖讲: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顿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不是一步,一步比一念还要慢多了。这一念成佛,可不是一件小事,从我们自身主观来讲,首先就要把自己与佛的那种距离感,从根本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这种距离感,一步到位才有可能。

一步到位,就是一种见地上的超越,并不等于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当下清净了。有了见地上的超越,然后再来以佛的知见、佛的要求来断除烦恼、转化烦恼。以佛的知见来转化烦恼,速度比起我们平常那种自卑自弃的心态,自然不同。我们一旦获得了佛的知见,一旦觉得自身进入了佛的境界,一切不圆满的习性,一切与佛的要求有距离的自卑感、下劣感就自自然然地消除了。对于所有的功德、福慧、善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不会有懒惰的心理,那就是保任的功夫。

净慧法师讲顿悟成佛

所谓保任,就是保护自己所获得的修行上的那种轻安明净、智慧朗照。所谓任,就是一切纯任自然,正确面对,毫不勉强。在自然大化中,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所以说,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一步到位,但也不要狂妄自大,虽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在平常还是要虚心,要看清楚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和习气,只是知见上与佛平等了,在修为上与佛还有天壤之别。我们能够有此知见,在学佛的路上会走得快一些。时时具足佛的要求,就不会用普通人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处处知道随顺因缘,处处知道成就善法,处处知道以菩提心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对一切的苦难。

自身等同佛身,自心等同佛心。佛有神通,我们还没有神通怎么办呢?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才障碍了你神通妙用的发挥。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可以显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的话,那些妄想从哪里来呢?在打妄想的时候,一个念头就十万八千里,一个念头就五湖四海,一个念头金银财宝就来了。这些念头,停止下来想一想,其实都是妄想。就是这些妄想,使我们本有的神通妙用发挥不出来,一旦把妄想变成智慧了,那就能显示真正的神通。真正的神通又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如梦幻泡影,因为神通毕竟不是一种普通的行为,只能偶尔地示现一下。诸佛菩萨也是生活在大地上,不会整天腾云驾雾,满世界地飞,菩萨也要脚踏实地做事情。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八十年,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所以,学佛不要想求神通,学佛最重要的是求开悟、求顿悟。悟了,这一念心即同佛心,压在心头的重担,当下就冰消瓦解,那是多么自在、多么轻松的事情。所以,学佛参禅,就要以开悟作为一个根本目标。

我们在此参加禅七法会,根本的目标也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能顿悟成佛,一步到位,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与佛有距离。佛与众生不隔一分毫,只是有迷悟的分别,只要我们一念觉悟,当下就是佛。

...查看更多
顿悟成佛之顿悟的详解

顿悟成佛是成佛的一种途径,当师兄能够把握佛教中的真理后,那么就会突然间觉悟成佛。只是师兄在了解顿悟成佛时需对顿悟有个了解,这样能让师兄收获更多内容。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顿悟成佛之顿悟的详解吧!

顿悟成佛之顿悟的详解

顿悟成佛的“顿悟”二字,有如下诸义:一是从当下修心而言顿悟;二是从抓纲抓总而言顿悟;三是从见诸法实相而言顿悟;四是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五是对信心不足的怯弱众生而言顿悟;六是依“成满”二字而言顿悟。

从当下修心而言顿悟者:

从当下修心而言顿悟者,修心又四:

1、学佛修行者首先应该具报恩心。所谓报父母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本着报如上诸恩而学佛。

2、具惭愧心。常时检查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本着惠能所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见《坛经》的教导,反省改正。对自己不足的地方,如才德和智慧,应该精进学修,力求成就才是。

3、具欢喜心。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学佛之人一定要看得破,放得下,内心安乐,不为物累。若见他人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时,不仅不生妒忌,反而应该随喜赞叹,心生欢喜。

4、具菩提心。菩提心对学佛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了。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在学佛,首先就看他是不是具备有菩提心,如果学佛多年,而不具有菩提心,那也是名义上的佛教徒;如果具有菩提心,无论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就是出家,就是具足,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因为菩提是觉义,此有自觉与觉他两个方面的意义。自觉是上成佛道,觉他是下化众生,发上成下化、自觉觉他的广大心,就是菩提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誓愿,坚住心中,永不亡失,长期实践,是为具菩提心。其实学佛修行很简单,一是发坚固的大菩提心,二是长期依所发的大菩提心认真躬行实践,三是最终将大菩提心修习圆满。依此三个步骤行持,定成佛道。此四心中,具前三心,亦可称为菩提心,若成就后一心,也可包括前三心。

具此如上四心,是为从当下修心所说的顿悟。

从抓纲抓总而言顿悟者:

从抓纲抓总而言顿悟者,抓纲抓总又三:

1、求真善知识开示。什么是真善知识呢?一是多闻,二是具证,三是有大悲心,四是善说,五是常生欢喜心。这是无著菩萨在《六门教授习定论》中所说善知识的标准。若据《涅槃经》和《华手经》所说“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名善知识”。

(《涅槃经》卷二十三说:“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船师,善度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华手经》卷十也说:“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

2、依法印标准而学法。三藏教海,茫茫无边,不知如何下手而修学。这就要求学佛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标准,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以及“大乘一实相印”来受学通达如来一代圣教。与法印相符合的教法,是为佛法,反之则非是佛法。

3、在当下的每一见闻觉知上,实践圣教,不取不舍。学佛最难的是在生活中长期实践行持。如何行持?即应本着《证道歌》中所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的教导来行持。所谓不取,就是指在生活中不取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相。何以故?能见如幻,实我不可得,所见如幻,实法不可得。就在见色上离能所二取、我法执著。见色如是,其余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亦应如是,而不取相,不生执著。这就是不取。何谓不舍?即不舍弃止恶修善、广度一切众生的现实生活。《金刚经》说菩萨发愿把胎、卵、湿、化的所有一切众生度化到无余依涅槃的彼岸去。又说修一切善法,为人演说《金刚经》或四句偈等。这些就是不舍。不舍能离断边,不取能离常边;不舍可积福德,不取能生智慧;不舍不违俗谛,不取不违真谛;不舍能随顺因果律,不取能随顺无我律;不舍即不住涅槃,便异二乘,不取即不住世间,便异凡夫。不取不舍,无住而住,这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涅槃。

本此如上所说的三点行持,是为抓纲抓总的顿悟。

顿悟成佛之顿悟的详解

从见诸法实相而言顿悟者:

从见诸法实相而言顿悟者,此亦又三:

1、诸法实相是本自现成的。何谓实相?即一切诸法上的二空真理。所谓过去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现在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未来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此方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他方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佛出世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佛不出世一切法上实我实法是空。因此,我法二空的道理是圆满的,真实的,不随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真理、绝对真理,无有一法而不具二空真理。诸佛如来解脱成就,也只不过是圆满证得了二空真理而已。是故从本自现成的诸法实相而言,称为顿悟。

2、实相是自性涅槃,实相是无为法身。自性涅槃者,本性就是不生不灭、清净寂灭义。《解深密经》卷二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中论》亦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为何诸法无有生灭呢?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生法是如梦幻泡影的生灭,而无有实在的生灭,故说无生无灭。这种诸法无有生灭的真实相,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依此平等具有的真如实相,便称无为清净法身。所以《佛地经论》卷七作如是说:“法身清净,真如为体,真如卽是诸法实性”。若从一切诸法而言,多称自性清净涅槃。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云:“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异生位中,亦是清净。谓真如者,性无变故;是一切法平等共相。”是故从自性涅槃,无为法身言,称为顿悟。

3、诸法实相是不历阶位的。若从有为事相的角度讲,便有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五位。而无为法是诸法的一味相、无变异、无来去、无生灭,无差别,如如不动,故不可说有次第差别。因此,从本自超越阶位的诸法实相言,亦称顿悟。

四、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者:

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者,学佛修行始终是做的一件转变错误认识为正确认识的转识成智的工作。所谓不达诸法实相,起我法执著的错误认识,就称虚妄分别的识;反之,若能如实了知诸法的真实相,而不起我法执著,便是如理观察诸法实相的智。而世间的一切凡夫又无不皆有我法执著,有此执著,便会缠缚有情,不得解脱出离,《解深密经》称此为“相缚”,也就是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的六尘境界相上,自生颠倒,心有所住,而起种种遍计所执相。这就是凡夫。如何才能得相解脱而超凡入圣呢?那就只有本着佛陀的教导,“亲近善友,发菩提心,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相上,深知是缘生如幻,中无实我实法可得,不取于相,心无所住,如是修行,方能获得“相解脱”而超凡入圣。相解脱主要是转变前六识的错误认识为正确的认识,是在正对境(六尘)的现实生活中,以般若智慧,活参活悟,现证现观,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而修行。

因此,从前六识以智慧观空遣相的角度言,一念觉照,一念自在,念念觉照,念念自在,故可说言顿悟。

对信心不足的怯弱众生而言顿悟者:

对信心不足的怯弱众生而言顿悟者,怯弱众生有二:

1、自轻而住、不敢发心修行者。在学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生怯弱;闻六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生怯弱;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生怯弱。是故不敢发心修行。为了对治此一怯弱众生,故说依于般若智慧,顿悟诸法实相便可成佛。所谓“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见《瑜伽师地论》卷45,)

2、把解脱寄托在来生和他方者。有的学佛者总认为心外有实在的染土和净土,更认为有实在的色相诸佛可依止。既然土在心外,又有染净之别,于是便产生了修行只有等到临命终时生于他方净土之中、亲见具三十二大士相的如来才能修行,所以不敢在世间修,当下修,心内修。殊不知染净之土皆由心现,犹如夜梦中所见的染净之土一样,是不能离开做梦人的心识的。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就说明了这一点。土既如是,非是实有,色相音声的如来亦复如是,仍非实有。所谓“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前二句见八十《华严》卷二十三,后二句见八十《华严》卷十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金刚经》)色相音声既不是佛,如何修行才能见佛?八十《华严经》十六说:“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当然解法性是在自心中,依于般若顿见真如本性,使自己不迷,内心清净。就在当下内心中修行,就在当下内心中见佛。见佛者,见觉而不迷有般若智慧之佛。

顿悟成佛之顿悟的详解

依“成满”二字而言顿悟者:

依“成满”二字而言顿悟者,见道名“成”,等觉名“满”。一般学佛修行有两个阶段必然是顿悟:

一是最初超凡入圣、见道登地时是顿悟。所谓于四加行位中,依四寻思修观,得四三摩地及四如实智,既观境空,又观心空,更观境心二空之空也空,加行至极,豁然大悟,而见道入于圣位。此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双泯,智如俱空,现观寂照,证受如如,从此生如来家,决定成佛。

二是等觉位满,至成佛时是顿悟。因为等觉位的法云地菩萨在入金刚喻定成佛时,顿断微细最极微细的二取习气及业习气,刹那之间,空异熟识,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清净的无垢识和大圆镜智,得粗重解脱,成圆满的佛果。因此,修行者加行至见道(成)、等觉至究竟(满),皆是刹那成就,故说顿悟。

...查看更多
顿悟成佛之成佛有何含义

顿悟成佛非常重要,它是成佛的途径和方法,师兄想要成佛之路顺利是需要顿悟的,只有看清世间的东西,那么才能顺利成佛。只是师兄在了解 顿悟成佛内容时也需了解成佛的含义,这样可以让师兄收获更多内容。那顿悟成佛之成佛有何含义呢?接下来一起看看吧!

顿悟成佛之成佛有何含义

成佛的佛有两个含义,一是觉而不迷名佛,二是得圆满转依成就粗重解脱名佛。前一觉而不迷之佛,若未圆满,便由佛的因位所摄,仍是佛的一部分,同样方便可称为佛。一般禅家的顿悟成佛说多依此义而立。后一圆满转依得粗重解脱的佛,是十足果位上的佛,教下所说具足圆满功德的佛,则多取此义而立。

顿悟成佛之成佛有何含义

再者,顿悟成佛是对渐修成佛而说的。严格说来,成佛是非顿非渐的。何以故?一是时间是假法,无有实在的快慢可言,若说定有顿或渐,便是不达中道、偏于二边之法执,是故不可说定有顿与渐。二是从法性无我言,可说顿;从法相因果言,可说渐。但是性不离相,性由相显,相不离性,相揽性成,性相不二,是法实相。故从不落有无的实相言,不能说定有顿与渐。三是从大悲无尽以度众生言,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仍觉时间短;从大智观空以见法性言,就是当下成佛都觉时间长,何以故?般若不见有时空故,当下仍在时空中。是故不应定执有顿有渐。四是从“相、粗”两种解脱结合看,仍不可说定有顿与渐。五是地前可说有顿有渐,见道以后,悲智等运,定慧等持,不落二边,常时都安住在中道实相之中,而不见有顿渐相。因此,从圣位而言,不可说有顿或渐。六是方便对机可说有顿有渐,若本诸法实相如实开显,则亦不可说有顿有渐。

顿悟成佛之成佛有何含义

以上就是顿悟成佛之成佛有何含义的相关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对成佛会有更多了解。师兄想要成佛也是需要用心去修行的,这样对成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查看更多
结语

顿悟成佛的“顿悟”二字,有如下诸义:一是从当下修心而言顿悟;二是从抓纲抓总而言顿悟;三是从见诸法实相而言顿悟;四是从转变前六识的认识、依相解脱而言顿悟;五是对信心不足的怯弱众生而言顿悟;六是依“成满”二字而言顿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