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施波罗蜜

"

布施波罗蜜中的波罗蜜是渡(至彼岸)的梵语,很多经里也音译成檀波罗蜜或檀度,其中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

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渡(至彼岸)的梵语

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渡(至彼岸)的梵语

布施波罗蜜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布施波罗蜜,对于刚刚学习佛法的师兄可能了解的不是特别的深,只是简单的知道它的意思,对于布施波罗蜜的标准是什么是不知道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需要做到哪几点吧。

布施波罗蜜的标准是什么

一、如果能够不惜自己的一切财物,常常用作利益他人的事情,不但常常心念布施,而且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论钱财多少都毫不吝惜。

二、在布施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财物不起轻视想,而是真心为帮助别人而行布施。

三、在布施的时候,不会起拣择之心,不会因为对方持戒就额外多布施,也不会因为对方不持戒而少布施,而是以平等一如的心,按照对方所需而行布施。

四、赞叹布施,见到别人行持布施,就如同自己布施一样欢喜赞叹,不起丝毫的嫉妒之心。

五、见到有求于自己的人,心中不起轻视的念头,而是心怀欢喜,尊重并欢迎对方。

布施波罗蜜的标准是什么

六、常常和别人说起布施的殊胜善果,让他人也生起乐善好施的善念。

七、见到有心生恐怖的人,尽自己的能力救护他,在饥荒之年,尽力布施他人饮食,纵使是救人于急难之中,也不为追求别人的回报而行布施,也不抱持市恩于人的心而行布施,也就是施恩不望报。

八、不欺诳哄骗众生,尽自己的能力,赞叹三宝的所有功德。

九、不以种种欺骗的手段欺诳别人,不沉迷饮酒博弈,淡薄贪欲之心。

十、常常修行知惭知愧、常行反省之德,就算因为布施而得到巨富豪家的善报,心中也决不放逸,而是更加身体力行布施,不生起丝毫的憍慢之心。

布施波罗蜜的标准是什么

只有具足了这十点,才是达到了行持布施波罗蜜的标准,当然做到这几点,对于学习佛法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让师兄收获更多。

...查看更多
布施波罗蜜的故事

布施波罗蜜是学习佛法的时候,必须要理解的,因为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刚刚学习佛法知识的师兄来说,如果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了解一下。

布施波罗蜜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家,老国王只有一个太子,可这个太子天天不高兴,老国王很发愁啊,给他增加歌女、舞女,这个太子仍然不高兴。国王就着急了,说:“你是未来的君王,你总是这么样不高兴,坏了身体咋办?无论你有什么要求,只要你高兴,我都给你办到。”太子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我想举行一次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布施大会。国王说:“我的儿子喜欢做好事,我当然同意喽。”

那一天全国老百姓都来了,场面很大,太子就拿出第一把钥匙,叫管仓库的人打开,第一个仓库里边都是粮食。太子说:全部分光。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老百姓最要紧的是吃饱。又拿出第二把钥匙,叫管仓库的人打开,全是穿的,也说全部分光。又拿出第三把钥匙,仓库门一打开,全是金银财宝,也说全部分光。老百姓高兴啊,有吃有穿还发财了。

第二天,有一个婆罗门来见太子,太子说:“对不起,你来晚了,仓库都分光了。”婆罗门说:“太子,我远道而来,既不要你粮食也不要你金银财宝,王宫后院有一只白象,请太子布施给我。”太子说:“这是国宝,我不能私自答应,要通过国王。”婆罗门说:“你不肯就说不肯,既然是国宝,你通过国王,国王会同意吗?这完全是你推脱嘛,可见得你太子布施不是全心全意。”太子想:有道理,一通过国王,我这个布施心愿也没法完成了。那么说:“好吧,你牵走吧。”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王宫,这是国宝啊!太子竟然私自作主送了人,所以很多大臣在国王耳朵边挑拨了:“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你一句他一句,国王也有点为难,不处理嘛也不对,听听他们的话也有点冒火了,马上发布命令:驱逐太子出国境。什么也没有给他,就给他一匹马,一辆马车。太子自己骑马,他的老婆、两个孩子都坐在马车里。老百姓都赶来拖住马不让走,这么好的太子,国王为什么要把他赶走?都哭啊。太子安慰他们:“你们放心,这是我父王一时冒火,慢慢他想通了,就会叫我们回来的。”一扬马鞭就走了。

走进了一个森林,忽然一个青年奔到太子前面,向太子求:“请你帮我解决点困难吧。”他是推货车的,车轮坏了,没办法推了,他说:“太子,你给我一只车轮,这样我就可以推着走了。”

布施波罗蜜的故事

太子说:“国王下令把我们驱逐出国境,我们还要走很多路啊,车轮给你了,马车走不了了,那我妻子跟两个孩子咋办?”

这个人一听着急了:“像你太子这样的好人都不肯布施我,我是完了,天要黑了,森林里的野兽要出来了。太子,你布施不彻底啊,还为自己保留啊!你太子没有车子,照样能走,我没有车轮,怎么办呢?你的困难好解决,我的困难难解决。”

太子问,“我的困难咋解决?”“很简单,你的马给你妻子骑,我再给你一条扁担、两个箩筐,你把两个孩子放进去,你一个人挑着走,不是解决了吗?”太子想想有道理,就照他的办法办了。

走出森林是一座山,正要上山,一个人气喘嘘嘘地奔过来:“太子啊,你帮帮我忙啊!我因为有急事,拼命地赶路,结果我的马累死了。”

太子说:“那我咋帮你?”“你不是有匹马吗?”太子说:“不行不行,我们还要爬山了,没有马怎么行?”

这个人说:“你太子布施不彻底,你的布施功德很难圆满,因为你还有保留啊。我看你的困难好解决,我的困难叫我咋解决呢?太子你想一想,你骑着马上山会有危险,不适宜,你两个孩子挑着走,多累啊!你跟你妻子每人抱一个孩子走过去,不是更好吗?”太子想想有道理,就把那匹马也布施给他了。

过了高山,就出了国境。前面有个小岛,是规定太子放逐的地方。岛上没有房子、没有人,什么也没有,是一个荒岛。他就跟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爬上这个小岛,自己劳动盖起了一个很简陋的房子,再种种田,两个孩子逐渐也长大了。

有天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忽然有人敲门了,太子想:“怪了,十年都没人来啊。”出去一看,是个婆罗门,就问:“你有啥事啊?”

“我很苦啊,我老婆死了,没人帮我忙啊,我来求太子。”

太子说:“这叫我咋帮你?”“你太子不是有两个孩子吗?暂时给我领回去帮帮我,男孩子可以帮我种田,女孩子可以帮我在家里煮煮饭,那样我困难就解决了。”太子说:“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要跟他妈商量。”

婆罗门说:“太子啊,你就干脆不同意吧,别装模作样了,推到你老婆身上去。天下哪有一个妈肯把孩子送给人家的?我看你太子很虚伪啊,你的布施不彻底,还有保留啊。”太子想想,有道理,被他妈知道,他就空手回去了。就说:“好吧,你领走吧。”

婆罗门跟他说:“你放心,过几年我就送回来,我对他们会很好的。”

妈醒来了,叫孩子没人应,看看太子脸色也有点不对头,知道出事了,拼命地追问。太子说出来,孩子的妈是哭得不得了啊!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连孩子都可以布施给人家的。”

太子就安慰她:“你哭也没用,孩子已经领走啦。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本来住在王宫里多么舒服啊,为什么会到这儿来?我们的目的还不是要圆满布施功德?还不是为了将来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所以你也别哭了,咱们既然做了这么大的事情,咱们发个愿吧。”

太子发愿:“我这样做,是为了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孩子的妈也发愿了:“我第一个愿,希望这个婆罗门不要让我孩子受苦;第二个愿,希望他们越走越靠近王宫;第三个愿,希望这个公公能够有一天看到孩子,就叫我们回去吧。”

这个婆罗门其实是个骗子,他骗了孩子去卖钱。开始对孩子很刻薄,自己骑马,叫两个孩子跟在马屁股后面走,走得兄妹两个瘦得不得了。自己吃好的,给孩子吃坏的,衣服破破烂烂了也不给他们买。

开始在乡村里他要价也不高,慢慢往前走,有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这两个孩子你是不是要卖钱?”“唉,我要卖钱。”“你想不想卖好价钱啦?”“想啊。”“你笨得要命啊,孩子脸色这么难看,这么瘦,能卖好价钱吗?衣服这么破烂,谁喜欢啊?你要让孩子骑马,别累着了,自己跟在后面;让孩子吃好的,吃得白白胖胖,这样才能卖好价钱嘛。”婆罗门想想对呀,从此孩子骑马他走路,好的全给孩子吃,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走进城市,价就卖得高了,因为城里人有钱啊。有个有钱人看看蛮喜欢:“这两个孩子你要卖多少钱?”“你看呢?”他先不说价,“五百两银子怎么样?”“才五百两银子啊?一千两也不会卖给你的,别想了。”“那我买不起,买不起。”越卖价越高,价越高贪心越高,所以婆罗门始终说不出一个价格来,他怕吃亏啊。

有个人说:“你真要卖好价钱,要到京城里去卖,那里做官的有钱啊!”他想对啊,又走进京城了。他想王宫里最有钱,他就把孩子放在王宫门口。里边出来一个老大臣,看到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像太子?他就有点怀疑,跟婆罗门说:“你要卖好价钱,跟我进去。”婆罗门领着孩子进了王宫。

那个老大臣又惊奇又高兴,跌跌冲冲跑到老国王那里说:“我先陪他们进来,你看看是不是太子的孩子?”老国王一看真的是,可高兴了!就跟婆罗门说:“孩子你不能领走了,你要多少钱随你说。”

婆罗门一看到国王,做贼心虚,又有点紧张又有点高兴,他又耍巧妙了:“既然你国王要,这样吧,孩子自己说多少就算多少。”

国王先跟妹妹说:“这儿就是你的家,你说个价钱,让这个人走吧。”妹妹是女孩子,胆子比较小,她也说不出什么话。

国王没办法,就再去跟男孩子说:“这儿是你的家,你说个数,让他走吧。”男孩子胆子大,就开口说了:“我妹妹值一千两金子。”这个婆罗门高兴得简直魂都没有了,女孩子都值一千两金子,男孩子更不得了啊!“你呢?”“我值一个小钱。”旁边的大臣大为吃惊,国王就问他:“你妹妹是女孩子,值一千两金子,你为什么只值一个小钱呢?”男孩子说:“我妹妹女孩子有用,她会煮饭、洗衣服,什么都会;我没用,只要爸爸一冒火就把我赶走了。”这话感动了国王身边的大臣们,“这个孩子这么聪明!”这些大臣就马上向国王进言。这个婆罗门一看情况不妙,吓坏了:“我再呆下去什么都要露馅了,那我头就保不住了。”偷偷地溜走了,所以一个小钱也没有拿到。

布施波罗蜜的故事

大臣们说:“国王啊,太子当初虽然犯了一点错误,但是放逐已经十年了,你国王也老了,将来总要有个继承人啊,我看还是叫太子回来吧。”国王想:我正是这个意思,只是不好意思开口,你们开口,正好帮了我的忙了。马上下命令,以隆重的仪式,还派军队,迎接太子回宫。所以孩子妈妈三个愿全都实现了。

这个太子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上面这个故事可以让师兄很好的了解布施波罗蜜,同时想要圆满布施波罗蜜,要能够逐步逐步放下,放下心中的执念,多存善念。

...查看更多
布施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对于布施波罗蜜,分开还可以理解,合在一起可能就不是很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这就导致师兄在修行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不理解的现象,那么下面就关于布施波罗蜜是什么意思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布施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一、布施波罗蜜的意思

布施是印度语Dana的翻译,音译作「檀那」,意译为布施。其意义便是施惠他人之谓也,这即是说将自己所有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意思,简单来说布施亦可以说是帮助别人的行为。布施为佛法修行的第一步,亦是菩萨行的第一纲目。《大般若经》卷五七九中说:「一切修行当中,应先行布施。」布施不但是慈悲心与仁爱心的表现,也是踏出解脱苦恼的第一步。

大乘佛教兴起初期,由于佛弟子怀念佛陀,想到佛陀不舍众生的慈悲精神,从而产生了实践悲智愿行的「菩萨」形象。菩萨在求道的历程上,作种种善行,积习菩提资粮,以成就佛果。这些菩萨善行成为种种不同的菩萨行纲目,如六波罗蜜、四摄、四无量心等。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布施,因为它不但是「六度」之首,亦是「四摄」之首。

二、布施的种类

1、法布施

简称为法施。以法布施主要来说,是将佛法传播给别人,帮助别人理解佛教的道理,便他们走上觉悟的道路。传播佛法给别人的方法不只是在讲堂内、佛堂里,也可以是在任何的地方,如《维摩经》所说:「举手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所以说在任何地方皆可以是弘法的道场。将法布施的进一步的推广,则不只是将佛法传播,而是将一切世间善的学问、知识、技艺等,晓喻他人,使人提升品格及知识的,亦可以称为法布施。

2、无畏施

帮助别人解脱内心恐惧、消除紧张、排除忧虑、免除冤屈、解除冲突,鼓励他人、安慰他人、探望病人、助其脱险、使别人安心等等。

3、财布施

简称财施,即是以自己的财物帮助他人,包括捐助慈善福利机构、各方道场,使其维持运作。进一步以金钱、衣服、饮食、生活必需品,施予有需要的人士,使他们得到益处,解脱生活上的问题。再进一步,便是将自己身体的器官,例如捐血、捐骨髓、捐眼角膜等等,以协助解决别人的病苦。

布施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三、布施的意义

「布施」正是能够令我们远离贪、瞋、痴的一个好的修行方法。布施可以对治我们悭贪的性格,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是开放自我的表现,也是消除「贪欲」的方法;此外,多与别人沟通,为别人设想,明白到人与人互相关连影响着,瞋恨别人也就是影响着自己,因此也不应对之起瞋恨心,如此便能灭除「瞋恚」;最后,从缘起法中明白到世间事事物物的真正情况,放开对「我」的执着,便能消除「无明愚痴」,达致最终解脱了。

布施波罗蜜---- 圆满的布施

所谓「波罗蜜」即是彻底完成的意思,即是能够彻底圆满地实现了修行的意思。菩萨的波罗蜜有六个,称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一个便是布施,其余依次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什么这样排列呢?《解深密经》卷四中说,这是因为前度为后度的基础,前度可以引发后度的生起:如在修行布施时,对身心财物减轻贪吝后,便能受持清净的戒律,进一步持戒清净时便能忍辱,修忍辱后更能精进,精进前三度而内心愈见稳定,于是可以深入禅定,进而由稳定的身心状态而修习出世间的般若智慧了。然后,再以般若度返过来遍及前五度,使前五度更加深入地朝向解脱目标,最后便能彻底圆满地成就六度的修行,成就究竟成佛之路。

布施度一方面是引发后五度的修行基础,同时亦同时具有后五度的性质。在《大智度论》卷八十一便说明这个原理,论中说:我们如法进行施舍便是布施;以十种善业来布施便是持戒;布施时心不为贪爱、吝啬等恼乱动摇身心便是忍辱;常行布施不懈,便是精进;专心布施,心不散乱及疑悔等,便是禅定;布施时心不着相,三轮体空,便是般若。

布施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了解了布施波罗蜜是什么意思之后,也知道了布施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经常的布施,这样功德是非常大的。

...查看更多
济群法师讲解:布施波罗蜜——无相布施

布施波罗蜜里面所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是需要师兄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领悟,平时的时候,也可以看看法师讲解的,下面就来看一下济群法师对于布施波罗蜜的开示吧。

济群法师讲解:布施波罗蜜——无相布施

布施,是佛法和世间的共法,也是各种宗教所提倡的。就佛法修行来说,人天善法提倡布施,声闻解脱道提倡布施,大乘菩萨道更提倡布施。在菩萨所行的六度和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首。

《金刚经》在讲述发菩提心后,也说到了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又有外财和内财两方面。外财,即常见的施舍财物,如社会上的捐钱捐物,就属于外财布施;内财,则是为他人提供服务,甚至布施身体,如做义工或捐赠器官等。所谓法施,则是以知识技能帮助他人,令其掌握生存或发展之道。而最究竟的,是以佛法利益众生。所谓无畏施,就是消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惧,如放生、受持不杀生戒等。

从个人修行来说,布施是破除悭贪的有效途径。因为贪是凡夫的本能,贪名利,贪感情,贪觉受,贪世间……总之,贪著身心内外的一切,只是对象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这种贪是有粘性的,如果不能放下,就会不断为其所扰。现在流行的“断舍离”也是这个原理,通过舍弃各种用品来摆脱对物欲的迷恋。所以说,真正需要舍弃的不是某样物品,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贪著本身。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担心:舍弃贪著是让我们一无所有吗?那还怎么生存呢?其实不然。舍弃贪著只是让我们不被世间一切所困扰,你依然可以拥有,但没有贪恋,没有不舍,也没有任何拥有带来的副作用。

从利益众生来说,通过财布施,可以解除众生的现实困难;通过法布施,可以引导众生走向觉醒;通过无畏施,可以让众生身心安乐,无有恐惧。无论哪一种,都能和众生广结善缘。对于这个自利利他的重要项目,佛陀在《金刚经》中是怎么讲述,又是怎么引导我们修习的呢?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四妙行无住分)

《金刚经》第四分为“妙行无住分”,反复提醒我们,在修习菩萨道的过程中,应该不住于相。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佛陀对须菩提说:菩萨在修习布施时,不论行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施,都要心无所住。这是相对凡夫有所住的布施而言。凡夫在布施时,首先是住于我相,带着我执我见而修布施,觉得我在施舍你,帮助你;其次是住于受施对象,在意接受布施者和我有什么关系;第三是住于所施物品,在意物品的贵贱好坏,总惦记着自己给了些什么。因为这些执著,布施时就会患得患失,或是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或是希望布施后得到某种回报,由此发展出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怎样才是不住相布施?这就必须具备空性智慧,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因缘假相。只有了知其本质,才不会有这样那样的挂碍,不会以施主自居,觉得自己付出了多少,有多么了不起。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佛陀对须菩提说:菩萨应该这样不住相布施——不住于我相,不住于众生相,也不住于五欲六尘之相。纯粹是出于慈悲,只要众生需要,就毫不吝惜地给予。同时,这种慈悲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虽然看到众生的痛苦,但了知痛苦的本质也是空性。既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分别,也不被众生的痛苦所转。否则往往会做得很苦恼,很无力。

济群法师讲解:布施波罗蜜——无相布施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在于,如果菩萨能不住相布施,由此成就的功德福报是难以想象的。这并不是菩萨贪著功德,所以要找到一个功德最大化的方式来修,而是因为成佛需要圆满福慧二资粮。菩萨“为利有情愿成佛”,利他是为了众生,成佛也是为了众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因为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之大难以想象,所以经中用比喻加以说明。佛陀问须菩提说: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可以想象得到吗?

“不也,世尊!”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虚空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虚空是无边无际的,既然没有边际,又怎么能想象得出它究竟有多大呢?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佛陀接着问须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乃至上、下的虚空有多大,你可以想象吗?

“不也,世尊!”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这同样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虚空无边无际,不论怎么想象,都是无法穷尽的。如果能够穷尽,那就不是无限而是有限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如果菩萨能不住相布施,所获得的功德福报之大,也和虚空一样难以想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是无限的。但心有所住时,就会陷入对现象的执著。以有限之心而行布施,相应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有限的。而菩萨心无所住时,就能摆脱二元对立,既不落入对我的执著,也不落入对法的执著,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区别,从而回归无形无相、无边无际的虚空状态。以这样的心布施,成就的功德才是无限的。就像任何一个数字乘以无穷大,结果都是无穷大。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最后,佛陀劝勉须菩提说:菩萨就应该这样修习布施啊!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来做。因为我们能做的事永远是有限的,但发心可以是无限的。

《金刚经》是一部阐述空性的经典,佛陀所开示的,也是最高的无相布施。从中观的二谛来说,是直接立足于胜义谛。讲度众生,要认识到没有众生可度;讲修布施,也要认识到施者、受者、所施物了不可得。但不能因此偏空,觉得既然如此,做不做有什么区别呢?那就落入断见了,于人于己都没有利益。菩萨虽然知道这一切了不可得,还是积极地广行布施,有求必应。否则就无法利益众生,也无法圆满福慧资粮了。

济群法师讲解:布施波罗蜜——无相布施

通过济群法师对布施波罗蜜的开示,师兄对于布施波罗蜜应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了解了之后,师兄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多多布施,从而积累更大的功德。

...查看更多
结语

布施波罗蜜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而且布施能够增长善根功德,治疗贪疾,在《大方等大集经》中有记载。同时舍内财就是要断烦恼,断烦恼成菩提,内、外双舍,舍至究竟,了达佛性本无悭贪,这才叫「布施波罗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