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性

"

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与真如法性、真法性等同义。《大般若经》卷三六○载,法性与法界、不虚妄性、平等性、实际等,皆为真如的异名。

法性——同佛性、实相、如来藏

法性——同佛性、实相、如来藏

什么是法性宗

佛教对法性的解释

对于法性这个词来说,我们都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我们刚接触佛教的时候,没有了解过这个词,并且也很少听说过,但是具体法性是什么。那我们来看看佛教对法性的介绍吧。

法性,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亦即宇宙间一切现象所具有真实不变的本性。此又作真如法性,亦为真如的异称。法性是万法的本质,《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以一切法的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自的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自差别相,例如冰溶为水,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

佛教对法性的解释

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二。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佛教对法性的解释,相信我们对法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修行佛教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的去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含义,并且还能够收获到很多的知识。

佛教对法性的解释

...查看更多
法性的简介

法性是什么意思

修行佛学会让我们有很多的收获,并且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好处,还能够让我们消除业障,所以经常去修行相关的介绍,对我们帮助是非常大的。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法性是什么意思吧。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法性是什么意思

‘二种法性’地持经云二种法性: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法性是什么意思

二、事法性: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

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法性是什么意思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管我们在修行什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的去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内容。

...查看更多
佛教法性介绍

法性和佛性

法性和佛性两者之间知识差了一个字,也有不少人不了解法性和佛性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大家在修行的时候,要深入的去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更好的修行。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下法性和佛性吧。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不能只顾自己了生死,还要拯救广大众生。“入无方悲悯”,无方就是没有边际,无限广大。

法性和佛性

我们凡夫的悲悯是小悲悯,悲悯什么?悲悯自己的子女。我的儿子,乖乖,宝贝得不得了。别人的孩子,随他去吧,不管他。我孝养我的父母,别人的父母,不管、不管!悲悯的范围太小太小了。无方悲悯,就是不管哪一方,对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有悲悯之心,发愿广度十方众生。“亦法尔然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能够修行成就,自然入于无方悲悯,大悲心就会油然生起。

上面的内容就是关于法性和佛性的相关内容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就能够让我们有很多的收获。

法性和佛性

...查看更多
什么是法性

法性和自性的区别

步入佛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并且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修行佛学。那你了解佛教中佛性和自性的区别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吧。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道:“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吗?”

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惠能大师道:“好敏利的词句。”接着拄杖就打了下来。神会并不退缩,反而紧问道:“老师坐禅时,是见或不见?”

法性和自性的区别

惠能大师并没有马上回答神会的问话,先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道:“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神会回答道:“感觉痛,又不痛。”

惠能大师顺着他的口气说道:“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神会不放松,追问道:“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

惠能大师开示道:“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如果是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我要告诉你,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无来无去?”

神会听后,大为惭愧,立刻向惠能大师行礼,并亲近依止,誓为老师服务。

法性和自性的区别

后来,惠能大师要圆寂时,每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弟子都放声大哭,唯独神会默默不语,也不哭泣,惠能大师道:“为什么你们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我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能预先告诉你们?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大家要切记,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世间万事万物,皆名对待法,如“有无”、“大小”、“好坏”、“善恶”、“男女”、“净秽”、“里外”、“上下”等;今言见与不见,痛与不痛,六祖大师先让神会说出了毛病,然后再告以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与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而佛性禅心是超越一切的,要截断两边,不思善、不思恶,不谈生、不论灭,还他中道一如,才算见本来面目。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法性和自性的区别,希望通过上面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很多知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去学习,就能够收获到很多的知识。

...查看更多
结语

法性在佛教中,一般指如来性,当我们未达到如来境界的时候,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说凡夫法,只有方便性,不具备真如实性,不能称为法性。法性就是如是之力,如是之性力,是究竟义表。含摄大方便,大解脱,大究竟。不见佛性,没有法性,只有愿心,愿力。这就是佛性和法性的关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