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顶

"

灌顶,梵文为Abhişeka 阿毗晒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含义,也可以翻译为授权。灌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也是每个相当层次的僧人所必须履行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密宗色彩。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位时,必须先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头顶。灌谓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慈悲;顶谓头顶,代表佛行的崇高。

灌顶——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

灌顶——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

“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顶”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灌顶的,“灌顶”是佛教的一种仪式,提到“灌顶”,我们有可能会联想到“藏密”,其实它并不是“藏密”的专利,在汉传佛教也有灌顶之说。

在古印度,灌顶是属于帝王即位的仪式,后来被佛教所引用。

早期,凡是弟子入门,必须由本师以水或以醍醐洒其头顶,称之为“醍醐灌顶”。当然我们要知道,一切佛教仪式的背后都有其内涵,如果只注重仪式的表相,而忽略了内涵,就好比虽入宝山,空手而归,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比如,大多数人去寺院参加佛事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理解佛法的真实义,这正是所谓的“末法时期”。

“灌顶”是什么意思?

当然,“灌顶”仪式背后也有其丰富的内涵“。

灌”即传授之意,好比将一个瓶子里的水灌入另一只瓶子里去;“顶”指佛法,佛法在一切法当中属于最顶级的法。“灌顶”的真实义是指,将如来的真实教法传授给众生,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正如《华严经》所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无碍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言音,开示秘密究竟彼岸。

所以,“灌顶”的根本义就是弘法利生的意思。

“灌顶”是什么意思?

上面就是关于灌顶的介绍讲解了。现在的法师都是在推荐我们修行佛法的,而且很多的法师都开示了很多的佛经和修行所遇到问题的,所以我们若是想要修行佛法的话,我们是可以去认真修行的。

...查看更多
灌顶对密法修行的重要作用

灌顶对密法修行的重要作用

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灌顶的,“灌顶”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其实一开始灌顶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但是后来灌顶为佛教所引用,把灌顶和传授当作泄密防范措施,认为“已经公开,也就无密可言,无盗法可言,故不必灌顶、传授”的观点更是错误的。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是不了解密法的性质和灌顶传法的性质作用引起的。

把灌顶理解为灌顶师举起水瓶,在弟子的头上浇点水并念咒加持是大错特错。灌顶的原文是“Abukenza(阿布肯咱)”,其义包括:净化、授权、播种、培育成器等义。

“净化”是净化身言意的各种习染障蔽;

“授权”是授予解说密续,修习共不共两种成就的权利;

“播种”是播下佛陀四身成就的种子;

“培育成器”是培养提高修密弟子的素质,使其条件成熟之义。

将这样一个多义词,译为只有“净化”之义的“灌顶”,有词义不周延之过,应看作翻译上的错误。藏语“旺”是权利之义。

阿底峡尊者解释灌顶有八种作用:

(一)消魔;

(二)除障;

(三)清除小乘习染;

(四)成熟诵咒之器;

(五)成熟观修之器;

(六)增加息灭等四事能力;

(七)增补菩提心;

(八)结下将来佛陀亲自灌顶之因缘等(见贡珠《知识总汇》)。

《四续总义密法入门》中说:“灌顶有成熟之法因位灌顶、解脱之法道位灌顶、已脱成就果位灌顶三种。灌顶受三昧耶戒是因位灌顶;修习生圆二次第是道位灌顶;现证四身成就及双运位是果位灌顶。”

灌顶对密法修行的重要作用

修密的根器成熟法有二级,第一级是显密共行道修习,是指学修菩萨道的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正见等解脱三根本法;第二级是成熟灌顶和受三昧耶戒。这是学密的共行道,无论学何种密法都没有变通的余地。

请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怎么说的:“为知续义,故需听闻,为求听闻,知己修行,则需先受清净灌顶,如法护持三昧耶戒及律仪,以三昧耶等是金刚乘之道基故。”“欲成闻修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就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了达教义,精进修习,终不能得殊胜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俱堕那洛迦(地狱)。”

《大印空点》第二云:“无灌顶不成,如压沙无油,若无灌顶者,慢心说密教,师徒纵成就,死也堕地狱,故应勤精进,从师请灌顶。”

《佛顶经》第三云:“比如家无子,死后便空虚,如是无灌顶,诸知皆虚无。犹如琵琶琴,无弦不可弹,如是无灌顶,咒定不能成,实无有灌顶,愚妄说云有,乃至佛在世,师徒堕地狱。”《佛顶经》中的这段话是说,若无灌顶,如家中无子而绝嗣断种,如弹无弦的琵琶,弹不出声音;若未灌顶而妄说灌顶乱修乱传,虽佛祖在世,也挽救不了他师徒同堕地狱的恶报应。

《金刚顶经》云:“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实意,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于满次瑜伽,尔时成法器。若无正灌顶,虽了达教义,行者师弟子,俱堕大地狱。”

以上是《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的续部的经文。

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格鲁派的主张,别的教派未必就是这种看法。好吧,就让大家看看别的教派是怎么说的:

在宁玛派掘藏大师玖美林巴的《功德宝藏》中说:“入门之法是灌顶,解脱之法二次第,顺缘三昧耶三行。”“首先不受灌顶无成就,如像沙中提炼不出油,闻法勤修也会堕地狱,受灌顶者便入佛子流。”

萨迦四祖公嘎坚参在《分别三律仪论》中说:“佛说未受正灌顶,修密会成恶堕因。”“觅师求取四灌顶,以此圆满三律仪。”

当今噶举善知识堪布次南著的《噶举史略》中说:“对于可以传授金刚乘的善器弟子,先让入坛,接受有分别心灌顶或无分别心金刚智灌顶,使其成熟,然后传授大手印是我噶举最胜法流的统一规则。”

藏传佛教各派在正见方面,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密法的道基和入门的看法上完全是一致的,没有哪个教派敢于随便破坏持金刚法规,如果谁破坏了这个法规就被判为破坏三昧耶的异教徒。

从上述灌顶作用的解释就可以看出灌顶并非可有可无的加持仪式,而是贯穿因、道、果密修全过程的教证实践。

锐器从灌顶过程中就可以悟出密法修证次第和二次第义,一般根器的也能获得密修次第知识,凡参加灌顶的都能受到菩萨戒和三昧耶戒。密续中说受过正灌顶的人,只要不犯戒,虽不修,也能在十六世前获得解脱。

如果对续部的这些说法不相信,还是最好不要学密的好。灌顶是修密的入门、道基和贯穿因道果全过程的法脉续流,不要灌顶就等于不要金刚乘,反过来说,没有灌顶的修密,就像没有播种而奢望丰收一样荒唐可笑。

灌顶对密法修行的重要作用

上面就是关于灌顶对密法修行的重要作用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现在很多的师兄也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也是可以和诸位师兄来一起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觉性显现的四种灌顶

觉性显现的四种灌顶

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灌顶的,“灌顶”是佛教的一种仪式,有「驱散 」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圣号为莲花生的大师,他的身体未曾受过母胎过失的染污,他光燦的示现是由自现的莲花中所出生,他是忿怒者的尊胜王,战胜四魔的调御者。他的身形有如金刚,毫无变异且无法摧毁。

这位威能的王,无上神变成就的得证者,因法身佛的悲心所唤起,并由一切报身佛为他灌顶。当所有的化身佛聚集共议时,他现为须弥山南方瞻部洲上释迦牟尼佛的摄政。他在八大尸陀林地教导弟子,在印度金刚座担任摄政,且由于过去誓言的力量,他抵达雪域西藏,使得佛陀的法教得以在彼处传扬与兴盛。

其后,在桑耶钦普的洞穴中,他将四种灌顶完整赐予了赤松德贞王与卡千公主措嘉佛母。国王与佛母在这时候看见许多瑞相,并获得修持上的暖热,因此他们出于信心与虔敬心,作此请求:大师,请您垂听。一开始在彩砂坛城中,接受有各种表征与物品的灌顶,其中包括宝瓶,其意义是什么?

大师答道:王和卡千女,谛听。圆满正等正觉者的一切教言有三类:方便义(不了义)、秘密意、究竟义(了义)。在这些之中,方便义的用意在以善巧的方式引导感知有误的有情众生往生上三道。秘密意是菩萨运用其巧智为方便而令众生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

究竟义有三种渐进的阶段。中观的见地是下乘一切教法的果实,没有任何焦点重心,而是安住于无有限度的状态。经部追随者所称的无概念作意是安住在离于能知、所知的状态。到这一点为止,除了仅有的符号或指示之外,并无真正的灌顶赐予。

宝瓶灌顶(瓶灌)是根据密咒乘的所有续典而授予的。以空性见地为果,这能清净业障。此外,领受宝瓶灌顶能开启行者步入密咒乘内部的大门,密咒乘内部就是透过言辞所指出的五智。因此,宝瓶灌顶是象征性的灌顶。

这个宝瓶灌顶是最一开始的灌顶,能够净除烦恼障,并开启甚深教法的大门,且在接受灌顶之后,能够观修本尊以及修持仪轨(梵:sadhana)。它的果是能够掌控属于情器世间的一切。

觉性显现的四种灌顶

大师如此开示。

他们接着又问:大师,请您垂听。秘密灌顶的时候,为什么需要修持脉和风?

上师说道:王和措嘉,谛听。在色究竟天(Akanishtha,奥明天)的法界(梵:dharmadhatu)中,法身、报身,以及我们所称的智之觉受坛城,不是由物质身所形成,所以它们没有基于自现智身的脉,而是五种自然光辉的光界。他们没有业风,而是具有四种智风。他们的身形是不变的,语是无止息的,而意保持于平等不动的状态。对他们而言,由于方便与般若无二,所以无须领受秘密灌顶。

化身之中,虽然具有如幻相一般的形体,但智脉的力量强大,并且智风的力道强盛,因此化身没有烦恼染污,所以只要向其显示象征性的秘密灌顶,即可转为智身。

有情众生的形体,则是由无明所成,烦恼脉的力量强大,并且业风的力道强盛,所以必须靠着方便法才能找到智脉与智风。因此,修练脉与风息至为重要。在修练之后,无明将逐渐减弱而成为潜藏的状态,烦恼脉则变得细致了。当业风获得净化之后,整个身体就成为智坛城。因此,脉与风息的修练非常重要。在拥有人身的时候修练脉和风息,能将人身转变为智身。

下三道众生的智脉与智风,都是潜藏的,因此没有解脱的道路。大部分动物的身躯都是面向下方,因此他们的脉与风息是迟钝且无声的;大部分饿鬼的身躯是横平的,因此具有贪求的脉与风息;大部分地狱道众生的身躯是头向下的,因此具有苦恼的脉和风息。因此,下三道众生并非适合接受口诀教言的法器。

人的身体之中,有四分之一的脉与风息属于智的类型,因此,要坚持不懈地修持脉与风息!

大师如此开示。

他们又问道:大师,请您垂听。接受智慧灌顶时,提升清净明点的意义是什么?

大师说道:王和措嘉,谛听。智慧的意义是经由修练脉与风息而净化烦恼的业风,使得风息在空脉中能够平稳地进出,而能生起空性的觉受,这称为慧。

这个时候有各种提升明点的方法,例如靠着营养的食物、穿着柔软暖和的衣服、配戴美丽庄严的受用饰品、运用吉祥的宝石,以及结交美好的伴侣。运用这些方法,修行者应该致力于提升清净明点的方法,正有如向前流至一切干枯山谷中的泉水。

修行者应该导引清净的明点上升,有如将水汇入一口美丽的池塘以便灌溉四方,而不要让明点消散有如劣地中的水。如此将可以阻断烦恼脉,抑止业风,并促进所有的智脉与智风。

持命力的不坏明点(梵:bindu)位于心间的中央,支撑着智坛城。当它引导着清净明点时,可以增长一切良善的功德,使得身体充满色彩与光泽,讲述的声音能带来欢喜,自心变得宁静而无念。在这时候,如果你将这种状况与甚深口诀结合,无须费力即可达到不还(不退转)的境界。即使你就如此任其自然发展,当此生结束时,你将投生到三十三天。

以此方法,你对运用明点而生起智的行为与活动,可变得娴熟。修持这个智慧灌顶修道的瑜伽士,如果不具有灌顶与修持法门,将无法圆满道与地的功德。

大师如此开示。

他们又问道:大师,请垂听。请详细解释,完成四种灌顶赐予之后,直指自心本性为法身,其意义是什么?

大师说道:王和措嘉,谛听。一般而言,属于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经验,都是显相与空性的双运,而以空性的特质最为显著。这整个世界——上方、下方、四方、四隅——都是在虚空的空袤之中。在这之间,大地、山岳、岩石最终都将毁坏化空。月亮的盈亏与四季的转换,也都是空性的象征。

一切有情众生与有生命的形体都会生,也都会死。与具有色身的众生相较起来,没有色身的众生更是众多。不仅如此,证得涅槃意味着在空性的法界虚空之中得到解脱。如此,万事万物化空,因此一切显现与存有的事物都是空性的状态。因此,不要执著或攀缘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在无所执著的状态下,安住于了悟空性不属任何类别的大周遍状态之相续中。安住于没有任何意念造作的状态中。

要确知,空性是绝大多数教言的要义。从最初一开始,这就是所欲见地的不共功德。如果你无法了解空性的意义,你将使自己落入对六聚所感知对境的攀缘之中,而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如果你能确信空性的本性,就中断了轮回之流,而颠倒幻相将完全净化。另一方面,如果你误入空性观点的歧途而非了解真实的空性,或者无法了解平等性的状态,反而放逸而落入怠惰的状态,便没有任何比如此误解空性来得更严重的歧途了。因此,要仰赖上师,向他求得甚深口诀的要点,并努力不懈地修持。

大师如此开示。

他们又再问道:大师,请垂听。请为我们详细阐释,赐予一切灌顶中最殊胜者——觉性显现灌顶——的意义,以及修持的要点和掌握觉性的意义。

上师说道:王与措嘉,谛听。前面提到的四种灌顶是渐次而行的,循序度过各种地和道,无法在顷刻之间觉醒。渐道的教言是由化身佛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教导的。

觉性显现灌顶是由自性即自然圆满的佛陀所传授,他们由色究竟天法界化现诸多慈悲的化身,他们教导觉性显现灌顶,是为了令最有福报者能当下觉醒。因此,如果没有领受觉性显现灌顶,便无法获证佛果。

过去一切诸佛,都是在领受觉性显现灌顶之后而觉醒的。现在获得证悟的每一个人,也是在领受觉性显现灌顶之后而觉醒的。而未来获得证悟的每一尊佛,也都将在领受觉性显现灌顶之后而觉醒。除非你得到这个灌顶,否则便无法获得证悟。

三昧耶。封印,封印,封印。

觉性显现的四种灌顶

上面就是关于觉性显现四种灌顶的讲解了。我们在平时念诵佛经和做善事之后,我们要及时回向,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平时一定要特别认真的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灌顶】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灌顶】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灌顶”是佛教的一种仪式,有「驱散 」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人是靠习惯生活的,道理只是用来指导生活。能改变人生的,不是你听过的大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

道理不是万能药

一生那么长,我们听过数不清的道理:亲人教诲、前辈的心得、朋友的提醒,抑或是每天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的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听了这么多道理,很多人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因为道理改变不了人生。人生不是由道理勾勒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这个积累,最终由习惯决定。

我们常常期待听到一个让自己顿悟的终极道理,几天或几个星期之后,就能根本性扭转自己的人生。

但现实是,有些道理当时听了很激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听到之后不去行动,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道理一说就懂,却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能因大道理而发生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要健康,懂得多少关于健康的理论都没用,关键还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楞严经》里面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能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道理。

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但生活不是。人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甚至人生的这一刻与下一刻也千差万别。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依靠他人指引生活的盲人,别人的道理用在自己的身上,并不见得会产生好的效果。

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习惯不好

“知易行难”,听道理简单,按照道理执行却很难。道理听了千万次,不如迈出一步,让道理变成习惯。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难在克服习气。

习惯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没有谁一开始就拥有超人的能力,也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生活的点滴,在于平时养成的习惯。

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生命的基石,人是靠习惯生活的。

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道理与改变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知行合一是穿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如果道理没有真正被你用起来,当然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变。

所以,听多了道理没有用,将道理内化成你的习惯,变成你的信念才是重要的。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灌顶】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道理需要植入习惯中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

成功与平庸间的不同,并不在于懂得道理更多,而是能把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转化成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

只听道理不能改变人生,脑子懂了的同时,身体还要懂,要动起来,将道理植入习惯中,只有这样才能将道理内化成行为,才能发挥道理的改变人生。

只听道理对人的影响往往昙花一现,将道理植入其中的好习惯,却是人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升值,人整个一生都可享受它的利息。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做人做事要通达,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将通达的道理融入生活,变成一种习惯。

真正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听过再多的人生哲理,不把它变成你的一种习惯行为,对你人生的改变也无济于事。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依然有这么多人戒不掉。

能让你人生发生改变的从来不是写在纸上、听在耳里的大道理,改变的发生要靠自己的行动,改变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当你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越变越好呢?

【灌顶】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上面就是关于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的讲解了。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当你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越变越好呢?

...查看更多
结语

藏传佛教认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是一个不间断的传承,而这个传承必须来自一位德高望重上师,才能够信任;而且,这份体验必须由没有间断的修证者传达给下一代,从而得到证悟。因此每个佛教徒都必须与这个重要的传承接触,这项接触就是透过灌顶来实现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