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入门网
普门品入门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身心合一

导读:在第三个练习中,修行者借助于他(她)的呼吸使身心成为一体,这样,禅定的对象就同时是身体、心和呼吸。...

  练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入息,我对我的整个身体了了分明。出息,我对我的整个身体了了分明。

  第三个练习是为了使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因素是呼吸。在禅修的过程中,身心的分别消失了,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身心合一”。在这个练习中,我们所观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呼吸,而是整个身体本身,因为它与呼吸是融为一体的。

  有一些修行者和论师因为过分执著于得到色界四禅(巴利文:Jhanas 梵文:Dhyanas)和无色界四禅的重要性,因而他们把“整个身体”这个短语解释为“整个气息身”,而不是修行者的色身。《无碍道论》(Patisambhida Magga)、《解脱道论》(Vimutti Magga)和《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这些都是著名的论著,它们告诉我们,要系念我们的鼻尖,也即我们呼吸的时候气息出入身体的地方。它们没有告诉我们注意力要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因为论师们担心我们的身体可能太大了,不适合系念于它而入定。这种猜想,导致论师们把经中的“身体”(kaya,“body”)这个词解释成“气息身”。但是当我们读经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觉知整个“气息身”的练习在第二个练习中已经出现过了:“彼作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入息’。彼作长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出息’。彼作短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入息’,彼作短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出息’。”那么,我们何必再重复这个练习呢?

  《安般守意经》(Anapanasati,“The Sutra on the Full Awareness of Breathing”)的前四个练习教导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上,所以《四念处经》(Satipatthana,“The Sutra on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的第三个练习也教我们对于色身要了了分明,这是很自然的。这两部经中没有任何一处教导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处的出入息上。没有一处说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色身上。

  在近代,缅甸禅师摩诃希·萨雅达(Mahasi Sayadaw)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即注意由入息和出息所引起的腹部的膨胀和收缩。使用这种方法,修行者可以很容易地入定,但是摩诃希没有说它是一种观照呼吸的方法。根据摩诃希所说,这种修行的依据是“有定自然能生慧”(prajn~a,“understanding”)。 摩诃希·萨雅达没有把这种方法当成是一种观照呼吸的练习,其原因大约是传统的成见,即有意识的呼吸不应该随着气息进入体内并下到腹部。

  在这里,讲讲禅定的目的也许是有用的。“正定”(samyaksamadhi,“Right Concentration”)是八正道之一,它可以导致对所系念的对象的觉照和深入的观察,并最终导致清醒的智慧的产生。“samatha-vipassana”(梵文:samatha-vipasyana)这个巴利文复合词的意思是“止观”(stopping-observing)、“寂照”(calming-illuminating)或“定慧”(concentrating-understanding)。

\

  也有一些禅定境界诱使修行者逃避复杂的痛苦和现实,而不是鼓励他们为了改变自身而正视自己。这些禅定可以被称之为“邪定”(wrong concentration)。佛陀曾经跟阿罗逻(Alara Kalama)和优陀迦(Uddaka Ramaputta)等老师修习过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禅等禅定,他认为它们不能导致解脱痛苦。大约在佛陀进入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二百年左右的时候,这些禅定境界又被人们写进了佛经中。这些禅定的结果是使修行者无法看清实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们不应该被视为正定。为了对治习气的缘故而在这些禅定中安住一段时间,这是可以的,但是为了逃避而长时间地住于这些禅定中,这不是佛陀的主张。

  在第三个练习中,修行者借助于他(她)的呼吸使身心成为一体,这样,禅定的对象就同时是身体、心和呼吸。这种情况就是“身心合一”,这是一种圆融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的身心是分离的。我们的身体可能在这里,而我们的心却在别处,要么迷失在遥远的过去,要么漂浮在渺远的未来。借助于正念,我们可以实现身心合一,从而恢复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练习都会把我们带回生命的源头,也即身心合一,这样,我们才真正开始触摸到了生命。

  当身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身心的创伤就开始得到治疗。只要身心是分裂的,这些创伤就不可能得到治疗。在坐禅过程中,呼吸、身体和心这三个因素都变得平静下来,并逐渐地融合为一体。当这三者中的一者变得安祥的时候,另外两者也会很快地变得安祥起来。比方说,如果身体的姿势很稳固,所有的肌肉和神经系统都很放松,那么心和呼吸马上就会受到影响,并且逐渐地变得沉静下来。相类似的,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修习有意识的呼吸,我们的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规律、越来越宁静,越来越调柔。呼吸的这种规律、宁静和调柔会润渍我们的身心,这样,身心就会从这种状态中获得益处。只有通过这种种过程,才能够达到身心合一。当身心合一的时候,呼吸就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我们就能够获得禅修的最初成果——安祥、喜悦和轻安。